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传授文史知识
3753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了作者见缝插针传授文史知识的基本方法。
关 键 词:历史教学 传授 文史知识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去的那种“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传统教学方式,打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局面。正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高考也在不断地实践着新课标的思想。例如2007年全国1卷谥号题,2008年全国2卷山南水北题,2008年宁夏卷干支纪年题等等。这些文史知识都不是我们现行高中历史新教材上所能找到的,而这些文史知识又恰恰是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生们必须掌握的,也是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养。“文史不分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些高考题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并没有引起高中教师的强烈反对,反而得到了广大高中历史教师的好评。这同时也向我们的课堂教学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功夫在课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顺应课改的潮流,必须将教学的视角适当地引向课堂外,改以前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能跳出教材,不局限于教材。重视文史知识的复习是我们在高三复习中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将我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如何传授文史知识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用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来传授文史知识
高考历史试题历来是高三教师们研究高考的重要抓手,是研究高考动向的风向标,只有深入研究高考试题,才能以己昭昭,不使学生昏昏,才能带领学生走向高校的绿色通道中,才能掌握在高考中制敌取胜的“核按钮”。
例1:(2007年全国1卷第12题)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平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根据这道题,我把中国古代皇帝的谥号、庙号、年号方面的相关知识放在一起向学生们传授,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我简要归纳如下:
1.隋朝以前的皇帝大多是谥号,少庙号。谥号是根据皇帝生前事迹评定,有褒贬之"分。谥号是从周代周孝王开始, (秦代除外,秦朝废除了旧有的谥号,秦始皇自称始皇,子孙继位,为“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 后代几乎所有的皇帝都有谥号。但在隋朝以前,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的皇帝才可以入太庙接受后代的奉祀。所以其间皇帝大多称谥号。谥号有美谥恶谥之"别。美谥有“文”(经天纬地曰文)、“景”(布义行刚曰景)“武”(克定祸乱曰武),恶谥有“厉”(杀戮无辜曰厉)“炀”(去礼远众曰炀)。
2.从唐朝到明朝之"前,皇帝大多称庙号。因为到了唐朝以后,典制不很严格,每个皇帝都可以入庙奉祀,都有庙号。一般情况下,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但也有例外的,如朱棣称明成祖,顺治称清世祖,康熙称清圣祖。
3.从明清开始,大多皇帝称年号。虽然年号从汉武帝开始,但在明清之"前,皇帝的年号经常变更,一个皇帝往往有多个年号,从明清开始,大多数皇帝在位期间只有一个年号。(明英宗除外,因为他两次登位,有两个年号)所以一般就以年号来称皇帝。
在古代,对皇帝是不能直呼其名,直呼其名就是对皇帝的大不敬。故用谥号、庙号、年号来代替。
例2:(2008年宁夏卷 24)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B.癸卯年 C.甲辰年D.乙酉年
借此,我介绍了有关农历、天干地支纪年和公历方面的知识。
第一,农历是以月亮的一次圆缺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接近一个太阳回归年。农历又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的,二十四节气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种历法还可以指导农民安排农业生产,如农谚中就有“清明点瓜豆,谷雨要种棉”、“寒露油菜霜降麦”等语。同时与农历相关的还有月相知识,如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十六(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既望,也叫望后;晦,指农历的每月的最后一天。
第二,要了解十天干,十二地支。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要知道天干地支是如何来纪年的。就是用天干的“甲”与地支的“子”组成“甲子”,用用天干的“乙”与地支的“丑”组成“乙丑”,以此类推,如果再回到“甲子”,就是整整六十年。
第三,公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又称格列历,通称阳历。“阳历”又名“太阳历”,系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为西方各国所通用,故又名“西历”。我国从辛亥革命后即自民国元年采用阳历,故又名曰“国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故又名曰“新历”。1949年正式规定公元纪年。说起公历,一要了解千年的概念,第一个千年即从公元1年到1000年,第二个千年是从1001年到2000年,从2001年起我们才进入第三个千年。计算机就曾经遇到过“千年虫”的困扰。二要了解世纪的概念。1世纪是从公元1年到100年,以此类推,2001年,我们人类开始进入21世纪。三要掌握公元前与公元后的时间计算,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之"间的换算。如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到2006年我国废除农业税,距今多少年。正确的计算方法应是:594+2006=2600。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前1年与公元1年之"间没有公元0年。如民国26年,是公元多少年。计算方法:26+11=37,即公元1937年。反之",减11,就推导出是民国几年。
第四,要让学生了解公历与天干地支纪年之"间的换算。如2010年就是农历庚寅年。那么农历与公历之"间怎么换算呢?这里介绍一个计算方法。就拿2010年来说吧,先算天干:(2010—3)/10=200,余7,余数7相对应的天干就是“庚”;再算地支:(2010—3)/12=167,余3,那么余数3相对应的地支就是“寅”,所以公历2010年,农历就是庚寅年。
二、利用讲评当年高三的信息卷来传授文史知识
例3:(2010安庆二模 第13题)据文献记载:宋时有州官田登,州境内皆呼灯为火,上元放灯,州吏贴出榜文云:“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时人讥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段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 宗法制度 B.封建等级制度 C.文官制度 D.避讳制度
在讲评试卷时,我“借鸡下蛋”,讲了避讳方面和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方面的有关知识。避讳,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一般有“国讳”(简单地说,就是避皇家的讳)“家讳”(避父母、祖先的名讳)“圣人讳”(如避孔子的名讳)三种。但也有一种避当地长官的名讳叫“宪讳”。“只许官州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是避一个叫田登的知州的名讳。为了避讳,一般采用改字法,如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名言,“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改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有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就是将“民风”改为“人风”。空字法(为避李世民的讳,王世充写成王充。)缺笔法(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每当贾雨村叫她写“敏”字时,总是少几笔,原来她是在避她的母亲贾敏的名讳)。口语中也要避讳,有一种避音法(如上面所说的田登的故事,州吏发榜告示,将“点灯”改为“放火”。)至于上元节,其实就是元宵节。元宵节闹花灯这是元宵节的习俗。顺便问讲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习俗,现列表如下:
传统节日
|
习俗
|
春节
|
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
|
元宵节(上元节)
|
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
|
二月二
|
小孩剃百日头
|
清明节
|
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
|
端午节
|
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菖蒲、斗草
|
乞巧
|
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
|
中元节
|
放水灯、水边烧纸钱等
|
中秋
|
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
|
重阳节
|
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
|
冬至
|
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祭祖
|
腊八节
|
吃腊八粥
|
除夕
|
祭祖、吃团圆饭、守岁、放炮仗等
|
例4:(2010年江南十校联考第 12题)状元是中国科举考试的特殊产物。唐皋(1457—1524),字守之",号心庵,歙县(今安徽黄山市歙县)人,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科状元,授修撰,参与修撰《武宗实录》。他在考取状元之"前有一环节:在本人户籍所在地参加院试以取得更高级别的考试资格,唐皋户籍当时隶属的行政区划应该是:
A.楚国 B.新安郡 C.徽州府 D.安徽行省
在评述此题时,我介绍说:状元是中国科举考试的特殊产物,而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选官用人制度。从隋朝隋文帝分科取士开始,经唐朝完备,宋代改革,明朝鼎盛,到清朝末年1905年结束,历时一千多年。科举分文举、武举两种。就这道题我给学生们讲解了明清时期文举考试的有关知识。
第一,科举的类别:分为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几种。
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在经过县试(知县主持)、府试(府里的官员主持)合格(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如果要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必须取得“院试”的考试资格:要求有6名村庄里的人和2名秀才保举,唐皋大概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殿试,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
第二,三元即解元(乡试的第一名)、会元(会试的第一名)、状元(殿试的第一名)。
第三,三甲即殿试中分为三甲,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
三、利用学生的信息反馈来传授文史知识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韩愈在《师说》也说过“子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子弟”在教与学的一对矛盾中,我们要学会使它们向积极的方面转化。面对学生的问题,也许不能马上回答,我总是认真地记下学生的问题,虚心地听取学生的质疑,然后自己去翻阅资料,上网查询来给予正确的解答。如有一次学生问到二十四史,我当时一下子还真说不清楚,事后我将二十四史及其有关方面的知识整理告诉了学生。
1. 《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魏书》(北齐·魏收)、《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芬)、《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隋书》(唐·魏征)、《旧唐书》(后晋·刘昫)、《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 薛居正)、《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明史》(清·张廷玉)再加上《新元史》《清史稿》就是“二十六史”了。
2.史书的体例 史书的体例主要有四种:第一,是编年体:即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第二,纪传体,即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西汉史学家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史书之"后,我国古代的“二十四史”都是这种体例。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长短的情况,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如《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第三,纪事本末体,即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克服了编年体和纪传体在记事方面的不足。首创纪事本末体的是南宋的袁枢,如他编写的《通鉴纪事本末》就是采用这种体例。第四,国别体,即以国家为单位来分别记叙历史的,称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三国志》等。但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如《史记》中《本纪》就是编年体,列传就是纪传体。
又如学生问到一道试题,按年龄大小排列顺序,其中有“豆蔻”“弱冠”“而立”“不惑”“知命”“甲子”“古稀”“耄耋”“期颐”等。此后,我就将古代年龄的别称列了一个表,这样既弄清楚了年龄的大小,又可以一目了然。列表如下:
年龄大小
|
别称
|
年龄大小
|
别称
|
不满周岁
|
襁褓
|
30岁男子
|
而立
|
2—3岁
|
孩提
|
30岁的女子
|
半老徐娘
|
3、4岁—8、9岁
|
垂髫
|
40岁的男子
|
不惑
|
8、9岁—13、14岁
|
总角
|
50岁的男子
|
知命
|
13、14岁的女孩
|
豆蔻
|
60岁的老人
|
甲子
|
15岁的女孩
|
及笄
|
70岁的老人
|
古稀
|
15岁的男孩
|
志学、束发
|
80—90岁的老人
|
耄耋
|
20岁的男孩
|
弱冠、加冠
|
100岁的老人
|
期颐
|
四、利用教材归纳整理文史知识
历史教材经常也会讲到一些文史知识方面的内容,但分散在各章节,不易记忆,且语焉不详,作为教师,我们要做教学的有心人,要将这些零碎的知识归纳整理,便于学生记忆,对有些学生不甚了解的知识还须进一步充实、细化,让学生了解。例如课本中涉及有“三教九流”、“阴阳五行”、“三纲五常”、“四书五经”以及京剧、汉字书法时,我便将它整理成一个专题来传授。
1.三教九流 三教是指中国三大传统宗教:儒(即儒教)、佛(即佛教)、道(即道教)。九流,在《汉书•艺文志》分别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阴阳五行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3.三纲五常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这种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这种观念在古代的启蒙教育中就开始灌输,如《三字经》里也明确写道:“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由此亦可见“三纲五常”作为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道德标准于儒家思想的发扬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4.四书五经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周礼》《周易》《春秋》。
5.京剧知识 ⑴京剧的角色:生、旦、净、末、丑。生角,由男性扮演,分小生、老生、武生。旦角,由女性扮演,分花旦、刀马旦、老旦、青衣。净角,由男性扮演,又称花脸。末角,由年龄较大男性扮演。丑角,文丑、武丑之"分。⑵京剧脸谱色彩所代表的含义:红色——表现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如:关羽。蓝色——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如:窦尔敦。黑色——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如:包公。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如:曹操。绿色——代表顽强、暴躁的人物形象。如:武天虬。黄色——代表枭勇、凶猛的人物,如:宇文成都。紫色——表现刚正、稳练、沉着的人物。金、银色——表现各种神怪形象。
6.汉字书法 ⑴汉字六书: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⑵汉字的演变:甲骨文—→大篆(铸在青铜器上的叫钟鼎文、铭文、金文,写在石头上的叫石鼓文,统称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综上所述,文史知识复习是我们高三复习时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这是本人归纳和总结的一些文史知识,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还望方家指正。
来源:本站 编辑:admin